高门寒婿的科举路 - 高门寒婿的科举路 第139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但在道路两侧随处可见春枝艳艳的山茶花,树头万朵犹如齐吞了火,又灿烂如霞,让人看个不够。
    可惜的是,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大理王室段氏的治下,大理国仅仅只有不到六十万人口,可谓人烟非常稀少。
    沈持赏着山茶花,心中生出一股雄心,他遥想祖龙嬴政敲着羊皮地图,指着还未征服的土地,“额滴额滴全是额滴。”,心尖一颤,似乎共情他统一六国时的快意是怎么来的了。
    他如今都要抑制不住对大理国的馋意了,纳它到王治之下的念头如野草在脑海中疯长,这样下去肯定会成为执念。
    白青庐一路引着他们来到昭通郡的番馆——专门接待外国使臣的客栈,和我朝的驿站差不多,只是较为小又破旧些,屋里的几上摆着几样当地产的瓜果,有酸甜角,甘蔗和核桃。
    入住之后,白青庐送了酒来,当夜又遣家丁给沈持送了拜帖,捎话说:“希望请沈少尹去郡衙私下交谈一番。”
    沈持婉拒道:“如果白大人谈的是公事,请后日见到大理王上一起交谈好了,在下再把您的意见记录下来带回去回禀我昭朝圣上,如果谈的是私事,在下为国出使,不便谈私事。”
    摆出了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
    白青庐的家丁只好讪讪离去,但在心中对沈持的敬意陡然增了几个度,知大昭朝为何派他来出使大理国了,这美少年是个纯臣。
    在昭通郡的番馆住了一日后,鸭池城来人,说大理王段思仓召见他们,请沈持一行人速去见面。
    沈持等人辞别白青庐,又沿着大理国的官道往西南走了一日,到了鸭池城。
    由于提前几天送了文书过来,大理王室派鸿胪寺卿段仲秀来迎,引他们入城。城内花树高于屋,空气香甜,路两侧多是鳞次栉比的二层木质小楼,比昭通郡热闹,但不算繁华,和京城比真是很萧瑟了。不过沈持一连就深深喜欢上这个“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2”的鸭池城,馋意更浓了。
    此人也是一副文官模样,乍一看生得颇为俊俏风流,但少了几分坦荡之气,见面就为难沈持:“敢问大昭朝皇帝治下的朝廷一年要判处多少起案件?”
    问的还怪刁钻的。
    沈持:“我朝律例之中,涉犯禁、犯案之事,罪名共有一百四十二种,我朝各府衙一年要审一百又四十二件案子。”
    段仲秀点头:“沈大人所言极是,刑狱官所判案子,终究在一百四十二罪名之中。妙极,妙极。”
    他又问:“那么,大昭朝廷的田地一年收多少米?”
    礼物员外郎顾擎正好知道,答曰:“正好填满我朝百姓和官府的粮仓。”
    段仲秀笑道:“顾大人答的也妙极了。”
    他心下道:大昭朝的使臣不可小视。当下老实恭敬起来,引他们去番馆下榻:“请在此歇息一夜,我王明日设宴为诸位接风。”
    沈持:“有劳段大人。”
    当夜,他们来不及欣赏鸭池城的春夜,在番馆之中各自梳理思绪,无人交谈,都在想明日立于大理国的朝堂之上,该如何说服大理王段思仓不要与安南国走的太近……而沈持,还有另外一个想法:除了安南国的事之外,他还想和大理王谈谈两国共同开发铜矿之事——大理国与安南国勾结,不就是图开矿一事吗。
    让他来撬了这墙角。
    他太馋了大理国了,但是一下子吃不了人家,只能想着先啃点儿滋味。
    历史上的历朝历代,都不可能不觊觎西南这边土地。什么烟瘴之地呀南蛮之地呀,听他们说,比起大西北的荒漠,还是这里香,天暖,物产丰富。
    ……
    当晚细细拾掇朝服顶戴,沐浴熏香,早早睡下,以确保明日相貌堂堂地出现在大理国的朝堂上,不能萎靡模样损了朝廷的脸面。
    次日一早,沈持起床用过朝食后拾掇齐整,又在口中含了一枚鸡舌香,自觉吐气如兰后才吐出来用清水漱口。
    巳时中,大理国的鸿胪寺卿段仲秀来了,他穿一身墨绿色衣袍,左鬓上簪一朵娇粉色的山茶花:“诸位大人,王上有请,请跟在下走吧。”
    沈持:大理国买不到镜子了吗?这墨绿跟娇粉的颜色撞上挺抢眼的,这是去上朝吗?有点不严肃的样子。
    他跟在段仲秀身后一路走一路留着心眼,生怕被带到别的什么地方去。好在很快便看见了大理王宫的丹陛,宫殿群与紫禁城的风格别无二致,同是红墙金瓦,放心了。
    进入王宫,很快在宫殿的正殿里见到了大理王段思仓。
    他五十岁上下,长的比较方,形状上的方,但眸中精光满溢,他不讲究什么繁文缛节,大大咧咧地东向坐,也就是自己坐在尊位上,环顾沈持一行人说道:“大昭皇帝有什么话就直接说吧,诸位远道而来的大人。”
    他读书不多,别跟他掉书袋子,别废话连篇。
    沈持说道:“今月王上的爱侄段郎君被我朝圣上请去一见的事,敢问王上听说了吗?”
    段思仓的眼神极细微一变,哈哈大笑:“圣上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召见小侄,本王感激不尽。”
    “在下一行人这次来,”沈持神闲气静地说道:“是礼尚往来,圣上一直说他宫中还陈列着大理王上多年以前的贡品,想着总要还了这份礼才好,如今总算想到一份厚礼,特遣在下来问问王上合不合意。”
    “哦,”段思仓垂下又宽又有褶子的眼皮,从高高的王座上看下来:“沈大人说来听听?”
    沈持:“我朝在毗邻贵国的铜仁县境内发掘朱砂矿时发现一处铜矿矿藏山脉,据我朝的工部官吏初步判定,矿区恰好在贵国的昭通郡境内,值此天时地利之时,倘若我朝来开铜矿,所得抽成分与王上,这厚礼不知王上意下如何?”
    段思仓听了又是几声大笑,接着话风一转不谈开矿的事了:“本王听说沈大人曾是新科状元郎,学问第一,今日来了,有许多人想要向沈大人求教,不如先与他们切磋学问吧。”
    说完,他拍手叫来三名大理国的臣子,一人是世子段清川,二十五六岁,生得俊如美玉,全然不像他爹段思仓那样方,一人是丞相段弼,是个中年美髯公,另一人是辅国大将军段若嫣,是个女子,柳眉入鬓,通身清朗而威重,一看便知这三人绝不是草包之流。
    段清川谦和地与沈持四人—御林军校尉没来,他,加上任、顾两位大人及冯柏,执了礼后,端坐饮茶。
    段弼则看着沈持问道:“大昭皇帝身边的丞相在做什么?”
    沈持答曰:“我朝丞相,上辅佐天子顺应国运;下领百官仁爱子民,治理官员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对外,镇抚四方诸侯,维护朝廷天威;以确保我朝风调雨顺,政通人和。”
    “领教。”段弼拱手道:“沈大人真不愧是状元郎出身。”仅一席话就知他是有真才实学的。
    段清川则问:“贵朝的太子读书用功吗?”
    礼部员外郎顾擎说道:“我朝皇子皆自幼师从大儒习文,读万卷书。”
    段清川:“贵朝治国人才济济,何须太子学富五车?”他看着沈持:“沈大人,请赐教。”
    沈持说道:“世子殿下,太子读书是为知礼,知可为之事,也知不可为之事,他日为君,能为群臣之表率,有句话叫,‘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尺蠖食黄则黄,食仓则仓。3’,说的就是君与臣,常上行下效,君正则臣忠,方能治理好天下。”
    “多谢沈大人赐教,”段清川起身为沈持斟了一盏茶:“受教了。”
    他又问起一些礼仪,礼部员外郎顾擎同对答如流,一点儿都不失大国风范,真是神队友。
    段若嫣则看着沈持,却与兵部侍郎任竹青攀谈起来。
    过了晌午,双双说到口干舌燥之际,段思仓笑着说请他们在番馆多住几日,还说择日赐宴,请他们尝尝大理国的珍馐美味。
    沈持与队友们对视一眼:聊是聊得甚欢,可他对开矿之事避而不谈,咱们这次不会无功而返吧。
    此后,又这样费了三日口舌,当然,也吃了段氏王室几顿宴请。
    一天,从大理王宫出来回到番馆,窗棂前有信鸽飞过的痕迹,兵部侍郎任竹青回屋后拿手指沾水在几上写道:圣上命西北沐琨大将军,长沙府守将朱长胜率十万精兵迂回兵临大理国东北,东南,与西北史将军,成三面合围大理国之势。
    大有谈不成就打之意。
    蓦地,沈持的手重重——不,随意放在几上,心道:给力,好极了。
    细想此次怪不得遣兵部侍郎任竹青随行,原来,有这么一步棋。
    第141章
    棋下到这一步, 该反客为主了。
    太监冯柏挺直胸膛:“明日再进大理王宫,不跟他们废话,就问咱们所提之事, 他们答应还是不答应吧。”
    两件事,头一桩, 大理国不能跟安南国勾结串通,不能联姻, 不能来往频繁,再者, 允许我朝工部在大理国境内开矿, 或者合伙挖矿石, 一起分好处。
    “这几日跟他们饶舌下来,”礼部员外郎顾擎背着手去番馆的庭院中欣赏春色:“本官的舌头足足瘦了三圈。”
    “打明日起, 再不用跟他们浪费唇舌了。”
    “等回到京城, ”兵部侍郎任竹青笑道:“吃一顿卤牛舌头补补。”
    沈持:“……”连日打交道下来,他深知大理王段思仓一伙不是善男信女, 接下来还有的周旋、交锋, 并没有那么乐观。
    “冯公公, ”他问冯柏:“咱们的信鸽往京城送折子,几日能来回一趟?”有些事他不敢擅自做主,想要请示皇帝。
    冯柏说道:“临行前陛下对老奴说,到了大理国, 涉及安南国与开矿二事, 叫沈大人便宜行事。”
    这就好办了, 沈持向北拱手:“多谢陛下信任。”
    他一手卷起宽大的袖袍一手蘸清水在几上写道:放出风去,就说我朝工部探明的并不是铜矿,而是金矿。
    “沈大人, ”冯柏不解:“这是为何?”
    顾擎与任竹青恍然片刻,继而几是同时说道:“利诱。”前几日交手,看大理王段思仓的态度,似乎对铜矿不大动心。
    那金矿呢。
    还有另一层意思,要是铜矿的话,打之前还要多方权衡值不值得动武,那么朝廷出动十万兵马在大理国看来有可能仅仅是为了吓唬他们而来的,但如果是金矿的话——那可是黄澄澄的金子,会让人头脑发热所虑不多的,若不顺从他们,必是要打的。
    他们就是千方百计做局要让大理国相信,为了这座金矿,我大昭朝先礼后兵,一旦谈崩了,打你没商量。
    冯柏听他们一说才转过弯儿来:“唉哟老奴这脑瓜子到底是不中用。”
    “那个,老奴出去找顿酒喝,”他给御林军校尉使了个眼色:“许多天没沾酒,嘴里淡了。”
    遂带着两个校尉到街肆上喝酒去了。
    当然,这一喝便醉了,醉后碎嘴子,“不小心”把我朝工部堪出大理国地底下有金矿的事漏了出去。
    ……
    大理王宫。
    “王上,”大理国辅国大将军段若嫣局促不安地单膝跪倒在大理王段思仓身前:“据探子来报,昭朝皇帝调集十万兵马骤然逼近我边境,来势汹汹。”
    而他们,事先竟没有得到一点儿风声。
    “带兵的将领是谁?”段思仓惊问。
    要是镇西将军史玉皎,他并不多怕,毕竟交手多年,双方算势均力敌吧。
    段若嫣:“王上,是昭朝的老将,大将军沐琨。”沐将军是沙场宿将,在西北威名赫赫。
    段思仓从椅子上起身,又跌坐下去:“这次昭朝皇帝动了真格。”
    “可昭朝并不缺铜矿啊……”他想不通,区区一座铜矿,怎会叫昭朝觊觎至此。甚至不惜要大动干戈。
    昭朝天子萧氏向来不是最讲究天下无战事为多福,休养生息,尽量不打仗的嘛……
    这时候,丞相段弼求见,宣进来后他说道:“王上,咱们先前受了蒙蔽,昭朝工部在两国交界处堪到的并不是铜矿,而是——金矿。”
    段思仓和段若嫣皆大惊:“金矿?”
    “是,王上,”段弼灰心丧气地说道:“昭朝先前瞒得紧,对外称是铜矿,实则是金矿啊。”
    “沐琨的十万大军,正是为金矿而来。”
    “他们这次做了万全的准备,”段若嫣说道:“叫咱们措手不及,王上,怎么办啊王上……”硬迎战的话必败无疑。
    段思仓的胡子急剧上下抖动,他怒极反笑:“真有他们的。”好半天,他才摆摆手:“你们先出去,让本王静一静。”
    等臣子们退出他的宫殿之后,段思仓举起手里黄龙玉雕成的茶盏,狠狠砸在地上:“可恶。”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