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办个同窗宴,满朝文武都来了 - 第110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龙安县离这里那么远,你们知县难道就给这点钱呀?如此抠搜,莫不是个贪官?”
    祝澜和肖婉也有些好奇地看着他。
    段文清重重叹了一口气,“其实吧,我们县令大人也不容易……
    三位姑娘应该记得,咱们江州这片去年不是干旱了好一段时间么?结果好不容易来了雨,原本大家都高兴呢,谁承想这雨一下起来就没完没了,竟然延续了一个月之久!”
    祝澜几人点点头,她们对此自然有印象。
    段文清抬头看了看阴沉的天,苦着脸继续说道:“我们龙安县也不晓得遭了什么灾,从上上个月起,又开始下雨了,直到小生离开的那天,大雨都没有停。”
    乔悠悠疑惑:“可这和你们县令抠门有什么关系?”
    “去年那场大雨,我们县便有一处堤坝决堤了,淹了不少农田,好不容易才勉勉强强修补完成。
    今年这雨势比去年还要大,我们县令都快愁死了,县里的银钱几乎全都被拿来加固堤坝了,所以发给我们这些考生的宾兴费才只剩下这些。”
    “原来如此。”祝澜点点头,又象征性地安慰了段文清几句。
    遇到这种天灾也是没办法,的确怪不得县令。
    三人与段文清只是萍水相逢,大家心中都惦记着秋闱的事情,没有继续多聊。
    段文清问了祝澜的住处,再三保证一定会将欠的银子如数归还,又与祝澜几人互相恭祝了一番高中桂榜之后,这才离去。
    ……
    八月初七,江州城内的桂花香气更加浓郁了几分。
    明日便是考生入场的日子,此时聚集在昭平县内的数千名考生大多都按捺不住激动或紧张的心情,大多都将自己关在房内复习,想着多啃几页书来缓解焦虑。
    从前的秋闱开始前,都是由更夫走街串巷,敲着梆子提醒考生入场时间。
    然而自从周达真的捣鼓出了火药,而且经过数次实验达到了稳定效果之后,燕玉泽便出面将“炮仗”推广开来。
    秋闱前的报时方式,也从落后的打更变成了效率更高的鸣礼炮。
    此时窗外秋日阳光正好,祝澜等人却在书舍蒙着被子呼呼大睡。
    原因无他,只因按照现代的时间,今夜城内零点整便会鸣放第一发号炮,半小时后再鸣放两发,一点左右鸣放最后一发。
    三次号炮,足以让整个昭平县内的考生们全都听到,提醒众人不要误了时辰。
    因此,比起临时抱佛脚来缓解焦虑,并不怎么焦虑的祝澜等人选择养精蓄锐,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来应对秋闱。
    ……
    祝宅内,祝老爷子此刻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在院子里来回踱着步子。
    “我就说让你把澜儿今日接回家里,那书院吃的住的怎么也不如家里舒服,万一有别的学生背书影响到了澜儿备考,这可如何是好!”
    裴玥在一旁笑着安抚道:“爹,您想想,从前哪一次考试,澜儿不是比您还淡定?
    要儿媳说啊,澜儿选择住在书院才对呢,省得不紧张也被您给念叨紧张了。”
    祝远鸥笑着叹了口气,不得不承认裴玥说得有道理。
    此时的二房氛围也颇为凝重。
    祝弘明抱着儿子祝朝推开房门,见杜兰芳一个人坐在房里闷闷不乐。
    “怎么了,不高兴?”
    杜兰芳冷笑,“是啊,我不高兴,哪像有些人一天天的什么都不操心,倒是乐呵得很呢!”
    祝弘明听她话里夹枪带棒,也懒得理,兀自抱着儿子玩。
    杜兰芳却上了脾气,不依不饶,站起身道:
    “你也算个读书人,秋闱你怎么不去,啊?
    我当初真是看走了眼,没想到你一辈子也就是个破秀才了!”
    祝弘明假装没听到,不吭声。
    杜兰芳一脚踢在棉花上,火气更大了。
    “你爹这辈子也就是个举人,现在那祝澜也去参加秋闱了,万一运气好中了举,以后就可以跟你爹平起平坐!
    祝弘明,你想想你还有什么脸在这个家里待着!?”
    “怎么叫跟爹平起平坐?”祝弘明终于忍不住反驳道,“澜姐儿再厉害,爹也是她祖父,我也是她二叔。
    不是我说,你怎么整天唯恐天下不乱啊?
    她日后若是真出人头地了,对咱们也没啥坏处啊,到时咱们朝儿也长大了,她还能帮衬着点。”
    “帮衬?”杜兰芳简直觉得祝弘明脑子进水了,“你是爹的亲儿子,可你爹这些年到底攒了多少家底,你有她裴玥清楚吗?
    那裴玥这么多年跟我不对付,你又不是不知道!
    回头她闺女要真是得了势,那整个祝家还不是她们娘俩说了算?还帮衬咱们,不被扫地出门都算好的了!”
    祝弘明心知自家夫人乡下出身,有些事情上拎不清,认定了什么事情就是再跟她解释也没用。
    他听得心烦意乱,干脆拂袖向外走去,身后传来杜兰芳泼辣的声音:
    “祝老二,你走,有本事你就走!
    你敢走我今晚就带着朝儿回娘家去!”
    祝弘明的身影消失在门外。
    杜兰芳见这招不奏效,便叫来陪嫁丫鬟春芝,“去,你带上朝儿,今晚就回龙安县去,收到我的消息再回来!”
    她原本想着自己带着朝儿一起回娘家,但自己一走,这祝家可就真让裴玥一手遮天了,她得留下来盯着。
    正好娘家前几日来信,说朝儿的外祖父母想孙子了,干脆趁这个机会让朝儿回去,也好叫那祝弘明知道自己说得出做得到!
    第143章 乡试开始,入场搜身
    夜深,但人不静。
    “砰!”
    一发礼炮的声音在贡院上空陡然炸开,顿时驱散了所有学子的睡意。
    学子们纷纷自家中或客栈匆匆走出,他们的脚步声在江州城的大街小巷中回响,如同潺潺流水汇聚成汹涌的河流。
    由于入场需要搜身,女学生们不便与男子混在一起,因此朝廷早便做好了安排,男女学子各自沿着贡院外街两侧有序排队,以便于接下来的点名与搜身。
    祝澜、乔悠悠和肖婉一起,梁舟、赵思成和周达一起,分别从两条路前往贡院。
    越靠近贡院,街道上的人流便愈发密集。
    为了防止考生路上摔倒、或者遗失物品,府衙还贴心地在主要街道上点亮了许多灯笼,因此虽然是半夜,但整个昭平县却灯火通明。
    不少考生在路上都遇到了熟人,互相问候鼓励,结伴而行。
    梁舟也遇到了几位熟悉的公子哥,周达也跟着寒暄几句,一回头,却不知身后的赵思成何时不见了人影。
    八成也是瞧见了什么熟人,过去打招呼了。
    一个时辰匆匆而过,所有学子都已齐聚贡院之外,按照男女分别列队站立,每队一百五十人,称为“一起”。
    贡院外的场地十分开阔,分别设立了二十余处灯牌,每个灯牌下面悬挂灯笼,灯笼有几只,便是第几“起”的意思。
    乔悠悠捏着手里的准考证,踮脚张望着,一边问祝澜:“澜澜,我是第三起,你呢?”
    “我是女字第九起。”
    祝澜与乔悠悠和都肖婉不在一处,三人便分开各自寻了去处,祝澜找到悬有三列共九只灯笼的灯牌,在附近静静等候点呼。
    紧接着,一群身穿长衫的书吏从贡院中走出,分别来到每个灯牌下面开始点呼考生。
    每个书吏的身后还跟着一名“门斗”,负责根据样貌特征,确认考生就是本人。
    祝澜所在的第九起全部完成点呼,众人在书吏的带领下来到第一个入口“头门”接受搜身。
    参加秋闱的考生们都会携带文具和寝具,有人还会将简单的炊具带进去。不过号舍条件艰苦,空间又小,在里面做饭实在不便,因此大部分考生还是会选择带上馍馍、馒头之类的干粮充饥。
    科举的入场搜身极为严格,若能搜出笔记等违禁物品,搜查者便能得到五十两的奖赏,因此每个卫兵搜查考生时,都恨不得将对方的裤衩子翻出来瞧瞧。
    女学生这边则有专门的女吏搜身。
    祝澜这边的女吏板着一张脸,四十岁的脸上没有半点温和,正在检查祝澜前面的一位考生。
    女吏先是仔仔细细摸了一遍那女学生身上,确定没有夹带后,开始检查她的包裹,从里面取出一个油布包。
    “那是包子……”女学生小声解释。
    女吏将油布拆开,里面确实是七八个白面包子。
    随后,女吏面无表情,挨个将包子掰开,确认包子馅里没有藏东西,这才让那女学生离开。
    祝澜瞧着这一幕,庆幸还好自己没有带馒头包子一类的吃食。这女吏手都不洗,也没有手套,就这样硬掰人家的食物,有轻微洁癖的祝澜实在是接受不了。
    那女吏的手在祝澜身上也摸了一遍,动作可谓是粗中有细,连头发里有没有藏东西都要看看。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