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年代文中的极品老太太 - 穿成年代文中的极品老太太 第115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不知道这布是多少钱进来的,但陶爱红估摸着,一天上千元的利润是有的。
    钱是她赚的,可这钱又跟她没关系,陶爱红怎么可能不难受?
    孟二勇拖着鞋,说:“房子是我娘租的,本钱是我娘拿的,说到底,家里的前跟你我有啥关系?要不是我娘,你还在乡下种地呢。她那边要投资建食品厂,需要本钱,你体谅着点,反正过年时会给咱们分红的。”
    陶爱红愣了愣,总觉得孟二勇去了两个月,变化挺大的,可具体哪里有变化,她也说不上来。
    食品厂的手续办好了,申请的商标也下来了,甄臻采用了“真心”这个名字。
    “真心瓜子?娘,您别说,这名字好记又响亮。”孟大国笑笑。
    厂房叫孟大柱兄弟俩简单装修过,刷了墙漆,补了屋顶,还在墙壁上挂了一些食品厂的章程和标语,食品厂的入口处专门设了一个小房间,用来给员工换衣服。
    进入食品厂需要穿白色罩衣,戴白色帽子和口罩,手臂上也得戴套袖,任何操作都要规范。
    员工已经培训好了,封口机这边有两个人操作,一个负责称重装袋,一个负责封口,俩人搭配干活,效率要高一些。
    这俩员工不会说话,交流起来略麻烦,甄臻都是写在纸上让他们看的。
    不过俩人做事很利索,很快就做了几十包出来。
    袋子上贴着“真心瓜子”的商标,和标签纸,这包装可不比上后世,连袋子都是透明的,压缩的跟大米似的。
    可正规包装的东西看起来就是规范。
    看着员工有条不紊地工作,甄臻觉得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照这个生产速度,再过两个月,就可以叫孟大国和孟二勇兄弟俩出去跑业务了。
    眼下还没有超市,但有供销社和小卖部,供销社偶尔也会对外采购,数量虽然不多,但也可以试试。
    小卖部较为零散,不能一家家去跑,得在各地批发市场,挑选规模较大的商家,让他们做真心瓜子的代理,自己去跑市场。
    不过跑业务不能只跑一个单品,甄臻打算把食品店的明星单品都做一批出来,拿出来让代理商试吃,代理商挑中哪些单品,她就大规模生产哪种。
    好比她看好多味花生和糖霜花生,可这年头好卖的零食都是比较压饿的,这种零嘴未必能卖出好价格来,她又没设备去生产方便面,要是能做出一些可充饥的零食,那就更好了。
    甄臻一直在琢磨着这件事。
    可充饥的零食无非就是面食,鸡蛋卷、饼干、桃酥、鸡蛋糕、月饼之类,好婆婆食品店是有核桃酥的,其他的种类都可以试试。
    下面几天,她跟做核桃酥的工人混在一起,想研究一下鸡蛋卷和饼干的做饭。
    还有几个月就要到中秋节了,供销社的月饼一向难买,主要是原材料稀缺,月饼厂的产能不够,总要凭券排队购买。
    每次排了半天队,买到的东西都不够自家人分的,偶尔托人办事,还得把月饼都送出去,自家孩子总是很难吃到。
    甄臻的空间里还有一些原材料,平时赵美兰那边有好东西来,她能用得着的就给囤起来,应付今年的中秋节,应该是够的。
    鸡蛋卷没啥难的,饼干也好做。
    放在后世,就甄臻这个小食品厂,生产出来的东西,既不美观也不算顶级美味,放在内卷严重的零食市场,会被秒的连渣都不剩。
    可这年头人们能吃到的零食种类很少,要求真的不高。
    所谓无敌是多么寂寞,没有对手的年代里,只要能研发出来,那就是行业顶尖。
    更何况甄臻对食品材质和卫生的要求,比国营工厂不知高多少倍。
    她家的东西,哪怕做法再简单,吃起来也比别的地方香。
    这两个月来,甄臻把自己关在工厂里,天天和工人一起试验新品,前头的好婆婆食品店,直接交给孟盼弟和一个小学徒管着,偶尔自己过去检查一下。
    眼看着天热了,甄臻叫孟大国把电风扇扛了出来,清洗了风扇叶,插上电源,给孩子们乘凉。
    又放暑假了,孩子们一窝蜂回来,家里闹腾的很。
    隔壁的宋俏和学校的数学老师,搞了个托班。怕被人家举报,不敢大张旗鼓,只招附近的邻居,和主动找上门的学生家长。
    甄臻把一到四娃都送去,只留了水娃在家扑腾,这孩子会走路了,性格欢脱调皮,难带的很,一家子轮流带,各个都被他闹得精疲力尽。
    四个哥哥姐姐都去读书了,水娃没人玩,甄臻每天晒一桶水,水里放几个玩具,把他放在阴凉地,让他自己玩。
    水娃有了水枪和鸭子,就不去吵大人,甄臻也能安心工作。
    刚把做好的月饼端出来,就听到孟盼弟在前头喊:
    “婶子,你看谁回来了!”
    甄臻摘下套袖出去一看,那西装革履,戴着金丝边眼镜,人模狗样的男人,看着有几分眼熟。
    呦,她日思夜想的三儿子回来了。
    孟华有几年没回家了,他跟他娘通过信,也跟大哥发过传真,知道家里在县城买了房子,开了食品店,可他以为就是小打小闹的程度,谁曾想这食品店做的有模有样。
    太阳还没落山,食品店门口就排了好几队,一队是买卤肉的,一队是买面点的,一队是买月饼的。
    卤肉和面点还能理解,月饼是怎么回事?这才七月份呢,离中秋节还有两个多月,这会子卖什么月饼?
    “月饼是刚研发出来的新品,头一天上市,算是让老顾客尝鲜的,价格便宜,还有小包的糕点赠送,所以大家都来排队。”孟盼弟解释。
    第74章
    “娘。”
    孟华远远瞧见甄臻, 小跑着冲上去,一把将甄臻抱住。
    甄臻一个踉跄,仔细打量三儿子, 许久不见,孟华变化很大。褪去了少年的青涩, 高了也瘦了,身子板结识了不少, 背还宽了些许, 越发像个成熟的男人了。
    “你说你这几年忙什么呢?也不知道回家看看。”
    娘熟悉的话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几年没见的生疏瞬间荡然无存了。
    孟华并非有意不回来,那十年他娘偷偷赚钱,事事比别人快一步,这也给了孟华一定的启示。
    这几年他学习之余做点小生意,从热水瓶内胆卖到课程试卷,又转到家教行业去。后来他发现,仅靠自己做家教只能赚点小钱, 关键是占得先机。
    无意中他听建设工团的室友说, 他家那边盛产玉石,孟华就动了卖玉石的心思。
    建设兵团地大物博, 交通不便, 里头的好货运不到内地市场上来, 有些山沟沟里,随时都能捡到几块好东西, 没人把玉石当回事。
    他主要以和田玉为主,国内和田玉和其他物资一样,由国家同意调配,国内工厂想要料子, 都得找国家申请统销才行。
    可这是明面上的说法,背地里私自开采矿石的商贩可不少。
    孟华利用信息差,大量收购玉石,运到京市,加工出售,京市职工多,市民生活水平高,玩玉的人不少。
    这东西水又深,一头羊价格买来的玉,转手能赚小一万。
    说出去也是没人信的。
    孟华利用做小生意和做家教攒下的钱,发展玉石生意,又托朋友找关系,去银行贷款,杠杆一旦支起来,利润巨大。
    几年下来,孟华还清贷款,手头还有几十万存款,以及价值不菲的存货。
    建设兵团路途遥远,孟华寒暑假都要去建设兵团,一来一回都得一两个礼拜,哪有时间回家?出去上大学是光宗耀祖,可说到底大学只是个虚名,走入社会后要是混不好,回家最多是探亲,而不是衣锦还乡。
    孟华也知道自己对不住他娘,这几年往家里写信、发传真,总要从大哥口里探口风,问他娘是否生气了。
    孟大国如实以告,说娘没生意,人都是贱皮子,孟华希望他娘不生气,可他娘不生气了,他又觉得娘不重视自己。
    甄臻听说他去建设兵团收了不少好料子,感叹道:
    “娘也想你,可娘了解你,你一向最恋家,要不是有事绊住了,你恨不得天天往家跑。娘知道你在做大事,不想耽误你赚钱。好在娘年纪不大,腿脚都利索,也没病没灾的,又有你大哥二哥照顾着,用不着你费太多心思。”
    孟华听了这话,心里舒坦些,他娘不是不牵挂他,是怕他担心,不敢拖他后腿。
    “娘,我给你带了块料子。”孟华掏出一块红皮籽料,这是一块羊脂级籽料,外皮呈暖黄色,只顶部像红枣皮。
    这块料子的个头可不小,家里有磅秤,甄臻往秤上一放,得,竟然有十几公斤呢!
    这就是最普通的和田玉料子,十几公斤也能值点钱吧?
    孟华千里迢迢搬回家,也不可能是普通料子吧?
    “娘,你猜猜,这是我多少钱收来的?”孟华神秘兮兮的,非叫甄臻猜。
    甄臻不懂玉石,但她懂孟华的孝心,神秘一笑后,她说道:“至少也得五千往上走。”
    孟华真惊讶了。
    一旁的孟大国和孟二勇也觉得奇怪,照他们看,这料子真没啥值钱的,要不说是羊脂玉籽料,扔在马路上,他们都不一定会捡。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孟华拿了个手电筒,照在籽料上,让他们看石头里面的样子,俩人只知道这石头干净,没啥杂质,看着挺温润,肉乎乎的,其余的就看不出来了。
    孟华难得回家,跟个孩子一样,教大哥二哥不少专业知识,半晌才笑着问甄臻:
    “娘,你怎么猜到价格的?”
    “你这孩子孝顺,对娘花钱一直很舍得,先前送的那几样就是好东西,这快料子肯定也差不了。这料子十几公斤,这么重的东西肯定不会便宜,娘就随便一猜。你倒说说,这料子你花了多少钱?”
    孟华像个邀功请赏的小孩,“儿子花了小一万呢!”
    “一万?”孟大国呆住了,搂着孟华的肩膀,“老三,这料子真值这么多钱?”
    孟华颔首,几年没回家,怕娘生气,买个好料子回来哄娘开心。
    不过这块料子个头大,对工艺要求高,孟华手头也没有合适的师父能打磨,干脆把原石送给他娘。
    甄臻眼里要冒大团结了,一万块钱买的呢!放个几十年,至少也值上千万吧?哪天没钱养老了,就把孟华送的玉石给卖掉。
    这一卖就是一套房,一卖一套房。
    甄臻喜不自禁,对儿子的爱又深了一点呢。
    甄臻在前头看店,焦蕙兰提前回家做饭,孟大国拉着孟华去看食品厂了,说要叫孟华提提意见。
    陶爱红把孟二勇拉到一边,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你弟怎么回来了?该不会是听说咱家要开食品厂,怕咱们把他排挤在外头,就想回家分家产吧?”
    不能怪她小肚鸡肠,正常人都会这么想,虽说家里的产业不是她置办起来的,可她多少也出了一份力。孟华啥都没干,就回家分红,这可不合适。
    孟二勇瞪她一眼,“你真当孟华看得上这小小的食品厂?”
    “这食品厂还小呢?咱家可是县城第一家,一天能赚上千块钱,谁不羡慕咱家这规模?”
    “你啊你,真是没见过世面!你以为谁都跟你一样,看见的都是农村那一亩三分地?人家孟华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根本不把你这点产业放在眼里。实话告诉你吧,孟华发财了!他给娘买了块破石头,就花了小一万。”
    “什么?”陶爱红惊呆了,什么样的破石头值一万块钱?“他干啥了,赚这么多钱?”
    “听说是倒腾玉石,成玉石批发商了。”
    晚上吃饭时,焦蕙兰照例煮了牛肉面,家里人多,孩子们围着孟华七嘴八舌的,甄臻干脆分两桌吃饭,大人一桌,小孩一桌,饭菜都是一样的。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